配资平台开户就是能够走出自己的世界
高档小区内垃圾房开空调制冷,业主也愿意掏钱,为何网友会破防?
浙江天台,一个高档小区里的垃圾房,装上了空调。
业主们觉得挺好,夏天垃圾不发臭,生活品质有保障,钱,我们自己出。
这事儿单拎出来看,逻辑上是自洽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毛病。
几乎同时,另一条新闻戳中了无数人的心窝子。
青岛大学,一位宿管大爷,在没有空调的工作岗位上,因为高温天气,人没了。
更让人心寒的,据传他还被欠着薪水。
一个垃圾房,享受着清凉的冷气。
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为学生们服务的大爷,却在酷热中倒下。
这两件事,在同一个时间维度里撞在了一起,撞得人心生疼。
所以,网友们的“破防”,真的是在嫉妒人家小区高级吗?
我看未必。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贫富对立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危机在我们社会肌体上的集中爆发。
它暴露出的,是一种“价值排序”的错乱,一种我们教育体系里长期被忽视的巨大黑洞。
如果我们把这个现象拆开来看,里面藏着好几层教育的缺失。
最显眼的一层,是价值观教育的严重偏航。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要成功,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有用”这个词,被极度功利化地窄化了。
它意味着高分数、好大学、高薪工作、大房子。
于是,我们学会了用“效用”来衡量世间万物。
给垃圾房装空调,效用很高,它能直接消除异味,提升我的居住体验,这个钱花得“值”。
给宿管大爷装空调呢?
对学校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成本”,而不是一个直接的“收益”。
这种冰冷的计算,就是功利主义教育结出的苦果。
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开始用计算器去衡量一个人的生存尊严时,那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安全网,也就被撕开了。
第二层缺失,是社会情感学习的普遍缺席。
这东西听着洋气,说白了就是“共情”能力。
所谓共情,就是能够走出自己的世界,去感受另一个生命的喜怒哀乐。
高档小区的业主,他们的共情半径,可能就只覆盖到自家的院墙之内。
墙外的宿管大爷,离他们太远了,情感上“不相关”。
我们的教育,花了太多时间在教孩子解函数、背公式,却很少有课程,真正地教他们如何去爱一个具体的人,如何去理解一个陌生人的苦难。
缺乏共情的知识精英,比单纯的文盲更可怕,因为他们有能力将自己的冷漠合理化、制度化。
最后一层,则是公平与正义教育的空洞化。
课本上白纸黑字写着“人人平等”。
可现实呢?
现实是垃圾的“待遇”比人还好。
这种巨大的反差,会瞬间击溃青少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来的脆弱的公平观。
他们会觉得,原来所谓的“公平正义”,只是书本上的童话。
真正决定你价值的,不是你作为“人”的属性,而是你所处的阶层和你拥有的财富。
这种犬儒主义的种子一旦种下,影响的是一整代人的社会信任和道德底线。
这种教育上的缺失,绝不仅仅是网上吵一架那么简单。
它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是深远且致命的。
甚至会加剧社会的撕裂感。
当一个群体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对“物”的极致关怀,而另一个群体连基本的生存保障都岌岌可危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链条就断了。
网络上的“破防”,其实是一种集体性的呐喊,一种对社会温情正在流失的恐惧。
它也在悄无声息地扭曲着下一代的价值观。
试想一下,生活在那个小区的孩子,他们从小看到的是什么?
是垃圾房里的空调。
他们会习以为常地认为,只要我付得起钱,我就可以让我的环境绝对舒适,至于那些提供服务的人过得怎么样,与我何干?
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养成皿。
而看到新闻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呢?
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愤怒和悲观,对社会抱着一种天然的不信任。
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状态。
最终,这种价值排序的错乱,会导致整个社会“德性”的沉沦。
一个只问效用、不问是非的社会,是冰冷的。
一个只讲利益、不讲人情的社会,是脆弱的。
当人性的温度,被冰冷的经济计算所取代,那么支撑我们共同体存在的最根本的基石,也就松动了。
面对这种“病症”,打口水仗是没用的,我们需要的是从教育的根上动刀子。
怎么动?
首先要做的,是把“人”重新请回到教育的中心。
我们的教育,不能再满足于培养解题的机器和赚钱的工具了。
必须要把人文关怀、道德哲学、生命教育,提升到和数理化同等重要的高度。
这方面,古人的智慧早就给出了答案。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怜悯心,那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这句话,应该刻在每一间教室的墙上。
它时刻提醒我们,教育的根本,是完善人性,而不是堆砌知识。
西方的先哲同样有深刻的洞见。
被誉为“资本主义之父”的亚当·斯密,大家只知道他写了《国富论》,讲“看不见的手”。
可他另一本更重要的著作《道德情操论》里,开篇就讲:“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看到了吗?
即便是资本主义的理论鼻祖,也把“共情”和“关心他人”视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可或缺的本性。
一个社会,可以追求效率,但绝不能以牺牲这种本性为代价。
我们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去大量阅读那些能够触动灵魂的文学和历史,去参与社会实践,去亲身体验不同阶层的生活。
让他们知道,那个在酷暑中工作的清洁工,那个深夜还在送外卖的小哥,他们不是一个模糊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家庭、有梦想的“人”。
同时,要大力倡导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
面对“垃圾房空调”这样的事件,不应停留在情绪宣泄上。
要引导公众去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背后的制度设计、资源分配机制出了什么问题?如何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去保障底层劳动者的基本尊严?
把公众的“破防”,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性力量。
说到底,一个社会真正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能为垃圾房装上多么高级的空调。
而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最没有话语权、最容易被忽视的普通人。
真正的高贵,不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精致生活。
而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也希望未来的教育,能为我们的孩子补上这至关重要的一课。
让他们懂得,给垃圾房的冷气,永远不能比一个生命的温度,更重要。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盛达优配官网-炒股杠杆软件-重庆配资网-国内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